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4-09-11 09:27 浏览:2756 次
三七对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因子十分敏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性阴生植物。按三七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以及应用历史的考证,应是原产于我国西南山区的南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下的阴性草本植物。目前,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山地生态环境己严重破坏,仅呈岛屿状星散分布于个别地区。许多物种或己绝灭,或处于濒危状态。三七的利用己有600年以上历史,因长期采挖,野生个体迄今未能寻觅,天然种源及其地理分布至今仍然是未解的谜。
三七的种植,据记载己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星散栽种于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房前屋后。上世纪60年代在云南文山州开始大量栽培,并向周边地区扩散。文山州重视三七种植产业,成立三七研究所(院)开展三七技术研究,成立三七特产局管理三七生产,申报地理标志认证,组织种植基地GAP认证,组建三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09年云南三七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总产量近900万公斤,占全国的90%以上。文山州在地种植面积约7万亩,周边地区5万余亩。2010年以来,三七药材价格猛涨,刺激种植业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三七种植面积大大扩张,发展到红河、玉溪、普洱、昆明、曲靖、楚雄、大理、保山等,以及广西西南部地区。由于连作障碍等原因,近年文山州种植面积锐减,以种苗繁育为主。今年文山州在地面积仅为区外种植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三七种植面积的扩大,片面追求生物产量,三七种质在形态特征、化学特征、以及基因特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变异,导致三七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变异,种质资源良秀不齐,生态适应性降低,对病原微生物抗性减弱,根腐病等病害频繁。大量施用农药造成病原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七药材的整体品质不断下降。加之,连作障碍造成土地和环境的压力,严重制约三七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不同种植地区三七种植模式、生态环境和药材品质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无量三七地理种源具有显著的抗病特性,在无量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周围的小环境栽种多年,无严重病害,不施化肥和农药,无连作障碍,三七质量和产量上乘。提示根据三七的生态特性选择种植环境和地区,科学规划适宜种植区,有利于三七种植业的良胜发展。同时,采取生态种植模式,可以保证药材质量,降低连作障碍现象。
种植面积和产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马鞍型发展,市场不稳定,种植风险增大,影响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和工业需求的不平衡,是制约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半世纪以来,三七从农户房前屋后少量栽种发展到专业化种植,从个体散户种植发展到专业大户种植,个别专业户的种植面积达数百亩,仍未能跳出马鞍形发展的怪圈。推广农场化种植,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加工企业建设种植基地,打造工业原料的第一生产车间,形成种植业与加工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将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保证种植户和农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促进三七农业和三七工业持续发展。对于促进边远山区农村生态经济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