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4-10-28 10:38 浏览:2869 次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参阅了近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并向农民、猎户、渔民、军勇、樵夫、药农和铃医请教,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巨著。全书约190万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包括大量食物仅谷、菜、果三部就有300余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明朝以前本草的一次大总结,三七这次在总结中脱颖而出。《本草纲目》中有“吐血衄血山漆(即三七,下同)一线,自嚼米汤送下。产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线”等有关三七与食物混服的记载,可谓三七药膳的雏形。
李时珍将三七和功效概括为“止血、散血、定痛”,后世皆从其说。1860年,清-黄元御的《玉楸药解》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淤,行淤而剑新血”。至于甘味能“补”,三七的补益作用,《本草纲目》未提及。但是,在云南、广西民间广泛流传三七“生打熟补”,一直将熟三七炖鸡、三七蒸血鸽、三七蒸鸡蛋等到作为补药作用。其炮制方法是:将三七置入鸡油中煎炸,以微黄为度,取出晾凉,即为熟三七,熟三七春为粉末称熟三七粉。最早记载三七补益作用的是清-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成书):“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亦功等,故人并称日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药膳记载比较详细:如“治吐血《种福堂方》用鸡蛋一个,打开,和人参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沌熟食之。不过二三枚,自愈”。取大母鸡,用苏三七(即三七)煎汤,将鸡煮少时,又将三七渣捣烂入鸡腹,用线缝好,隔汤蒸至鸡烂,去三七食鸡,可以医劳弱诸虚百损之病等。1848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也曾提及“余闻田州(田七)至多,采以煨肉”。